原標題:IPO低價盛宴何時休? “天選之子”暴漲1273%引發(fā)熱議,中信證券(24.670, -0.27, -1.08%)躺賺2億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賈謹嫣 陳鋒 北京報道
由于上市首日創(chuàng)出1273%漲幅,成為過去18年A股之最,納微科技(116.500, -1.00, -0.85%)(688690.SH)引發(fā)近來市場對IPO抑價的討論。被中信證券保薦的納微科技是如何成為“天選之子”?市場聲音認為,只是制度亟待改革下的一次巧合。
有市場人士表示,發(fā)達國家市場的抑價幅度普遍小于新興國家市場,IPO抑價應當予以縮小甚至消除。
《華夏時報》記者統計后發(fā)現,按照發(fā)行價與上市首日漲幅計算,2018年至2021年6月30日,A股發(fā)生IPO抑價率接近99.8%。Wind數據顯示,2018年至2021年6月30日,949只股票上市,首日漲幅超過1000%的有2只,漲幅超過100%的有314只,僅有2只股票首日破發(fā)出現IPO溢價的情況。
打新賺錢效應在過往幾年里持續(xù)拉升投資者對A股的好感度。私募人士王昊哲對《華夏時報》記者表示,IPO抑價背后是發(fā)行股票時配售對象寄希望獲取高額IPO套利的心態(tài)。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A股出現IPO極端抑價的主要原因系機制過于偏向買方市場,建議將IPO詢價制度中高價剔除改成極端價剔除,把下限發(fā)行改成詢價中樞區(qū)間內買方自主確定。
A股IPO溢價與抑價
納微科技6月23日登陸科創(chuàng)板,發(fā)行價為8.07元/股,上市首日漲幅1273.98%,收于110.88元/股,這意味著若投資者中1簽,成本4035元,首日可賺51405元。
截至6月30日,納微科技收于117.5元/股。Wind數據顯示,科創(chuàng)板301只股票中,納微科技首日漲幅居首;自2003年以來,1273%的首日漲幅亦位居A股之首。
IPO抑價系新股在IPO時定價較低,而在股票首日上市時價格較高,投資者認購新股能夠獲得超額報酬的現象。當抑價發(fā)生時,由于發(fā)行方以低于股票自身價值的價格進行銷售,現有股東可能會遭受損失,而新股東則能夠從他們購買的股份中獲得更高的報酬率。
與IPO抑價對應的則為IPO溢價,是指首次公開發(fā)行定價明顯高于上市初始的市場價格。市場普遍認為,抑價與溢價本身并無問題,全球各市場總體上都會出現抑價與溢價等情況。
另有市場人士認為,發(fā)達國家市場的抑價幅度普遍小于新興國家市場,IPO抑價應當予以縮小。Wind數據顯示,A股IPO抑價率持續(xù)提高,過去10年,A股IPO抑價率為95%;過去3年半A股發(fā)生IPO抑價率達99.8%。
數據顯示,自2011年至2021年6月30日,共有2401只股票登陸A股,首日漲幅超過1000%的有2只,漲幅超過100%的有327只,122只股票首日破發(fā);2018年至2021年6月30日,有949只股票上市,首日漲幅超過1000%的有2只,漲幅超過100%的有314只,僅有2只股票首日破發(fā)出現IPO溢價的情況。
中信證券賺超2億
為什么是納微科技?納微科技是如何成為A股“天選之子”的?
王驥躍對《華夏時報》記者坦言,納微科技的暴漲原因有三方面。一是科創(chuàng)板沒有散戶,納微科技上市后被爆炒有盤子小原因;二是半導體行業(yè)科技股近期出現火爆行情;三是IPO抑價背后過度壓價的原因。
天眼查APP顯示,納微科技是一家為生物醫(yī)藥、平板顯示、分析檢測及體外診斷等領域客戶提供核心微球材料及相關技術解決方案的高新技術企業(yè),主營業(yè)務為高性能納米微球材料研發(fā)、規(guī)?;a、銷售及應用服務。
2020年報顯示,納微科技營收2.05億元,同比增長58.05%;歸屬凈利潤7269萬元,同比增長210.31%。2021年一季報顯示,公司營收6654萬元,同比增長161.37%;歸屬凈利潤2205萬元,同比增長497.85%。
根據招股說明書,納微科技擬募集資金3.65億元,其中2.15億元用于“研發(fā)中心及應用技術開發(fā)建設項目”、5000萬元用于“海外研發(fā)和營銷中心建設項目”、1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
納微科技的實際控制人為江必旺和陳榮姬夫婦,二人合計控制公司52.08%股份。江必旺、陳榮姬均為美國國籍,擁有中國永久居留權。江必旺任納微科技董事長、總經理,陳榮姬任納微科技副總經理。
值得注意的是,納微科技本次發(fā)行的保薦機構是中信證券,計劃募集3.65億元,但實際募集資金總額為3.55億元,扣除發(fā)行費用后,募集資金凈額為3.08億元,其中中信證券獲得保薦及承銷費3093萬元。
除承銷費外,跟投制度之下中信證券獲利頗豐。資料顯示,中信證券子公司中證投資此次獲配股數220萬股,繳納戰(zhàn)略配售認購資金1775.40萬元,占首次公開發(fā)行股票數量的比例為5%。這也意味著,中證投資在納微科技上市首日獲利2.26億元。
抑價之謎待解
擬募資3.65億元,卻實際募集資金3.55億元,而上市首日的1273%的漲幅,讓打新投資者收益頗豐,并未流向實體經濟。
自媒體凱瀚財經指出,這種IPO抑價對納微科技本身是非常不合理的,分配比例存在一定問題。當IPO抑價后,最終打新投資者分走了超九成的資金,納微科技只分走了其募資額3.55億元,金融資源在分配過程中,更多傾斜于打新投資者代表的金融體系,而不是納微科技代表的實體經濟。
王驥躍認為,市場上出現這種IPO極端抑價問題,其實是A股現存的一個主要問題,就是機制上過于偏向買方。在已經是買方市場的情況下,機制上再偏向買方,就會出現這種IPO抑價的問題,納微科技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
在王驥躍看來,啟動發(fā)行后,發(fā)行價就和承銷商發(fā)行人沒關系了,全部是買方機構決定價格。這意味著,在詢價過程中,當出現所有配售對象集體給出低價時,發(fā)行價將會嚴重偏離實際,買方持續(xù)享受低價盛宴。
A股IPO報價缺乏有效性并非一時之殤。新股發(fā)行定價采用詢價制,最初新股發(fā)行價的確定,都是由發(fā)行人和承銷商自行定價,自2004年以后,證監(jiān)會出臺“詢價制”,用來確定新股發(fā)行價。
需要注意到,監(jiān)管層最初在設計科創(chuàng)板詢價機制時,為確保新股定價整體的理性,科創(chuàng)板的詢價機制采用了全面市場化的詢價方式;為定價更加理性,其詢價對象僅為機構投資者,同時提升了券商這一角色的作用。
但事實上,屢次出現極端的買方市場“低價抱團”情形。此前2020年9月15日,上緯新材(10.420, -0.18, -1.70%)發(fā)行價2.49元/股,公司發(fā)行后的總市值為10.04億元,這意味著發(fā)行價再低一分錢,就會上市失敗。彼時,“買方串謀打壓價格”的說法不絕于耳。
隨后,市場持續(xù)推動完善發(fā)行承銷行為市場化約束機制。深交所表示,將進一步強化創(chuàng)業(yè)板發(fā)行承銷監(jiān)管,更好發(fā)揮市場化資源配置機制作用。上交所科創(chuàng)板第一屆自律委建議,買賣雙方規(guī)范開展科創(chuàng)板新股發(fā)行業(yè)務。而今,極端事件再現,市場正在呼吁改革加速。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